AI,SOP,外包,组织的沟通顺滑,这都可以理解为效率
其二,就是要打造自己的一些壁垒
— 1 —
对效率的核心认识
对方阐述的第一个观点是
企业不要再一味和同行比速度、比规模,而是要比效率。
很多公司一上来,就把重心放在“扩张”上。但扩张本身不代表效率,如果背后的核心财务指标没看清,就很可能放大低效。
那怎么判断一个企业的第一核心效率指标?
答案其实很简单:
从财务角度出发,哪个科目占用资金最多,就盯住它。
比如说,如果企业最大的开支是人力,那人效就是核心指标;如果最大的资金占用是库存,那库存周转就是核心指标。
这一点,创始人必须亲自盯。
看到这里对我有启发,哦就是效率可衡量化了
— 2 —
不同场景如何衡量
前面说的是财务,但是每家公司的情况不一样,对效率的衡量也应该是不同的:
我结合跨境的场景,再展开几类:
阿里巴巴:当年人力成本是最大支出,所以把“人效”放在第一指标。
跨境电商:库存通常占压资金最大,所以“库存周转速度”是核心指标。对卖家来说,货压得越久,现金流越紧。
制造工厂:土地、厂房、设备沉没成本大,关键就是“开工率”。机器一天不开,成本就在烧。
ToB 企业:应收账款最容易拖累资金流,核心就是“回款速度”。账上数字再漂亮,钱不回来都是空的。
如果你回头看看自己的公司账目,就能找到那个最大的“坑”,它就是你真正要死盯的效率指标。
小北我这里顺带提一下啊,核心效率指标要和企业战略匹配。
如果你做的是“快反型”的跨境,库存周转就是一切。 如果你是做品牌的,可能广告ROI和人效会更关键。 工厂型企业,如果盯住回款速度,却放松了开工率,可能得不偿失
总之不同场景的效率衡量是不同的,大家要对照自己的公司来判断。
— 3 —
怎么盯住这些指标
卫哲提到三种方法,我觉得对跨境的朋友尤其有参考价值:
1.纵向对比自己
你今天最好的表现,就是明天最低的要求。比如一个团队一个月能跑出20%的库存周转效率,那就要把它当成新基准。
2.横向对比团队
阿里当年“中供铁军”七十多个小团队,大家比拼同一指标,激发了内部的竞争。
跨境公司也一样,不同站点、不同团队,拉一个横向榜单出来,比的就是人效或者库存周转。
3.和同行比
这是最硬的一招。你要有一个指标,能碾压同行。
就像汽车厂商比油耗一样,如果你的库存周转、你的广告ROI,能做到行业里最优,那才是真正的长期优势。
— 4 —
最后建议
小北我最后建议
每个季度,作为老板一定和财务一起,把前三大资金占用项拉出来,盯紧第一项。
做一个核心指标看板,全员可见,并且提高权重,加入考核指标,让大家意识到效率优先。
指标要拆到团队甚至个人,让大家感知自己贡献在哪里。
以上!